主题: 舌尖上的韩城|韩城四大名吃

  • 念~留年
楼主回复
  • 阅读:4792
  • 回复:2
  • 发表于:2014/10/18 11:12:49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韩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韩城羊肉饸饹】



 




  韩城羊肉饸饹作为一种快餐食品,其主料为荞麦,将细荞麦面粉经压制成饸饹,用鲜羊肉、熟羊油、香醋、葱花、油泼辣子、咸面酱、精盐、五香粉、咸韭菜段等制臊子汤,浇与其上。饸饹细长绵软,臊子酥烂浓醇,入口麻辣宜人,回味芬芳隽永,香中透鲜味美,油香爽口不腻,号称韩城第一风味小吃,誉满三秦。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煤炼肠胃滓滞、而冶浊滞、泻痢、腹痛、上气之疾”。相传元朝末年,龙门镇林皋村一家李姓兄弟逃荒至陕北,将散发着陕北人粗犷豪放气息的陕北饸饹,带入韩城,后根据韩城人吃饭特点进行了改良,逐步形成了具有韩城特色的羊肉饸饹。
  羊肉饸饹的特点用五个字就能概括:红、油、光、筋、酥。红而不麻、油而不腻的盖着一层羊油,“光”指饸饹的光滑度,“筋”是吃起来筋道,“酥”指羊肉臊子酥口。吃羊肉饸饹就是那碗红而不麻,油而不腻的饸饹汤,羊肉臊子锅始终保持煮而不沸,开而不滚的状态,在现压出的饸饹上浇一碗汤,既可食用。
  韩城饸饹在韩城人心中,早已成为“市吃”。无论是外地游子还是在外求学的学子,回到韩城下车后第一件事便是吃一碗家乡的羊肉饸饹,在外与人聊天,介绍家乡小吃也首推饸饹,韩城的地方特色小吃,羊肉饸饹绝对是龙头老大,韩城的老人们常讲,谁想在韩城卖饭,只要开家饸饹店,不赔保赚。


【韩城羊肉糊卜】



 




  羊肉糊卜是韩城一大特色饮食,操作工序实在麻烦。上等的农家自磨面和的不软不硬,手擀成圆形的面片后,再切成鼠标垫那么大小,放到油光的铁烙饼锅上,缓缓的火候,烙到六七分熟的时候取下来,然后,象切面条一样,切成韭叶那么宽,糊卜的手工制作就算完成了。
  搭上油锅,倒上菜油,放上熟羊肉片,肥瘦皆宜,接着放上上好的辣椒粉(色泽质量都很好),花椒粉(韩城大红袍花椒),盐,切好的葱花,蒜片,香菜,稍搅拌,立即就浇上陈年老醋(米醋),随即倒上足人数的开水,等到锅里翻起红浪,就可以放入切好的糊卜,2、3分钟一锅红油红油的泛着浓郁肉香而不惺的羊肉糊卜就这么做成了!
  糊卜还可以做成鸡肉,鸭肉,牛肉味,还可以什么肉都不放,就素的;但是从来不放猪肉,韩城人大多是做羊肉糊卜的。
  如果有幸来我们韩城一趟,千万不要忘了一饱羊肉糊卜的口福!

【韩城过桥馄饨】



 




  韩城人非常地爱吃馄饨。一年四季想方设法寻找由头地吃。甚至可以说,韩城人是吃馄饨长大的。
  韩城的馄饨与众不同,非常之小,只有成人指甲盖那么大。有人计算过,一百斤面粉,能够包三到五万个这样的小馄饨。大概因为太小,常常不包馅,有时包很少一点馅,少到几乎没有。然而又做工细致,有模有样,有棱有角,绝不马虎。仔细观察,韩城馄饨很有些像五颜六色的花蝴蝶。讲究的是汤,所以,与其说是吃馄饨,不如说是既吃馄饨,更喝馄饨汤。
  韩城人吃馄饨,有许多讲究。其中专门为新女婿制作的过桥馄饨,尤其有趣。
  过桥馄饨用白萝卜做馅,据说是因为白萝卜又名莱菔,谐音女儿的夫君的来临。吃时将馄饨盛到一只大碗里,而给每位就餐者一套小碗小碟,备有一种漏勺,供人们将馄饨盛入自己的小碗中食用。可以由食用者自己盛,可以由主人给客人盛,也可以由服务员给就餐者盛。
  韩城馄饨讲究的是汤。馄饨汤讲究五味、五色、五形俱全。五味是说调料齐备,五色是说所用蔬菜,有五种颜色,如木耳的黑色、胡萝卜的红色、豆腐的白色、黄花菜或鸡蛋皮的黄色、新鲜蔬菜的绿色等,而五形则是讲刀工,要切出条块丝末片等形状来。这与歧山臊子面的讲究相同,歧山人吃的臊子面,还总结出所用菜蔬的不同部位来,叫做“根茎叶花藻”五端。所以,与其说是吃馄饨,不如说是既吃馄饨,更喝馄饨汤。
  给新女婿吃的过桥馄饨,在桌椅的摆放上,也有讲究,要用八仙桌,三面放椅子,一面空着,叫做六人席。空着的一面戴着桌裙,越是家境宽裕的,那桌裙越讲究,不仅布料高档,而且有这样那样的花色织绣。这样的六人席,上菜方便,也有一种特别的美观,大概更是为着礼貌与喜庆的表示。而“六”这个数字也是许多地方中国人所认定的一种吉祥象征。
  所以叫做“过桥馄饨”,原韩城市文化***程宝山认为,有“鹊桥”之意,是借用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韩城十三花】



 




  韩城川原户户养猪,逢事请客,必杀猪招待,既经济,又盛情。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实践,终于创造出了不同形色的猪肉系列菜肴,典型者,当推“十三花”。
  “十三花”就是十三道菜。分别为“五大、五小、一糕、一汤、一丸子”。“五大”即红肉、白肉、酥肉、杂烩(雅称“全家福”)、蛋卷;“五小”即烧肚丝、烧腰花、烧肥肠、烧蹄筋、海带粉;“一糕”为甜糕,“一汤”为勾芡甜汁;“一丸子”为瘦肉丸子汤。十三个菜上完之后,再上主食。主食多为馍菜。菜一般为四个,称“四座菜”,两热两凉,两荤两素。两热为炒肉丝、炒白菜加猪肉臊子(俗称“小炒”);两凉为凉拌三丝和醋溜白菜(或醋溜莲菜)。
  “十
  三花”的制作,是将猪身不同部位的肉,经煮、炸、蒸、烧等工艺分别做成。如:将猪头及猪心、肝、肺等卤制成凉肉,作下酒菜(此道菜不列“十三花”之数)。将膘肉经煮经烧,制成红肉。用瘦肉剁泥经炸,制成丸子,将猪肉下赘部分切成细条,加粉面、水、鸡蛋、调料等成稠糊状,放入油锅炸成酥肉。“五大菜”以清蒸为主,将以上各种半成品分别装入专用的“蒸碗”,并加入适量菜蔬、粉条、薯块等“底菜”,上笼蒸约一小时。上席时,将蒸好的肉翻入大碗,浇上调好的清汤,在顶端放置半个蒸熟并染红的蛋清(取掉蛋黄),称“红顶席”。这个“红顶”,如清代官员头上的红宝石帽顶,象征富贵、高升,体现出典型的士大夫食文化色彩。“五小”以烧为主,将事先煮熟切好的肚丝、腰花、肥肠、蹄筋等,不用上笼,用勾芡的汤烧制,其特色是姜、胡椒、醋等调料出头,略显出酸辣之味,与口味清淡的“五大菜”有别。
  “十三花”的吃法也颇具特色,开席前,先上凉菜,器具为尺五见方的红漆木盘,有盖,俗称“合子”,内分九格,分别盛入酱肉、酱肝、卤肉、石花菜、发菜、排骨、靠骨肉、耳丝等,开席时,侍者揭去合盖,由主人逐席敬酒,然后同席人互敬互饮。下酒菜用过之后,即上主菜,这时即去掉酒盏盘,不再饮酒,这也是“十三花”酒席的一个特色。
  上菜的次序是一大带一小,一般第一道菜先上“全家福”,象征平安、福寿之意。上新换旧,桌上始终保持两菜,当地人称之为“流水席”。“五大”、“五小”上完之后,端上清水,涮过勺、盏、筷子,再上甜糕、甜汁,之后便上丸子,表示“圆满完结”之意(“丸”、“完”谐音)。最后,上四座菜,并上主食。这是“十三花”比较原始而传统的吃法。
  “十三花”用菜忌用萝卜,这也反映出了当地的经济基础和人们的食文化观念。
  “十三花”的特点是:⑴巧妙利用了猪身上的各个部位,体现了围绕全猪作菜肴的指导思想。⑵最大限度地运用了多种烹调手法,因而作出的菜形、色、味各不相同,并形成了以清淡为主的风味特色。⑶后期制作工艺简单而程式化,省时且便于大量制作,适应了红白大事人多就餐的需要。

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本人所有。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heihu1964
  • 发表于:2014/10/23 17:25:22
  • 来自:陕西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大家感觉小吃那家地道?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