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城隍探源

  • crazy frog
楼主回复
  • 阅读:3790
  • 回复:1
  • 发表于:2014/6/11 10:53:59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韩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城隍探源


    城隍的本义:城,指城墙;隍,指护城河。它的作用在于保护城市,人们从保护城市这一理念出发,将其神化为护城卫民之神。道教将其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韩城城隍庙大门口特书“彰善瘅恶”,两个木牌坊上大书“保安黎庶”、“监察幽明”即取此义。

    城隍神最早见于记载的为芜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北齐慕容俨在郢城(今河南信阳县南)亦建有城隍神祠一所。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后唐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宋以后奉祀更为普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又正式规定各府州县设城隍神并加以祭祀。由此推测,韩城在明代以前已设坛祭祀。到了明代在原有祭坛的基础上正式建庙,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占地18679平方米,规模宏大、四进院落、错落有致、雕饰精良、琉璃覆顶、金碧辉煌之庙宇。

    城隍神是谁?查考有关文献发现:不少地方的城隍神祀奉的是纪信。如四川南充、甘肃天水、江苏镇江等地方志书均明确记载为纪信。由此推断,古代所谓的城隍神是纪信。不仅外地的资料如此记述,我们韩城从汉代至明末所祭祀的城隍神也是纪信。最近笔者整理我市民国初年一位老教师贾鸿彬的《清渠学校杂吟集》诗稿,发现一首题为《纪将军尽节后封韩城城隍》的七言古诗。诗中详细记述了纪信为救刘邦而牺牲的悲壮史实,抒发了对纪信忠烈行为的无比敬仰之情。贾老先生最后写道:“我家办赛六百载,感慕将军姓名扬。”过去城隍庙五月、八月两次赛会都是由贾家主办的(县上推举出的管理人、主办人),按理说,他对一切情况的了解是非常清楚的。那么,纪信何许人也?

    纪信是刘邦的将军,他的事迹主要见于《史记·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汉三年(前204)楚汉战争最激烈时期,项羽用重兵将刘邦团团包围在荥阳城,汉军绝食,又无法突围。在此危急关头,纪信给刘邦出谋:由他(纪信)装扮汉王出东城门去见项王,汉王带兵出西门逃走。刘邦依计行事,带了几十个兵将化装出西门而去。纪信穿上刘邦的衣服,坐着刘邦的车子,带领二千名披甲女子出东门迎战楚军。楚军四面击之,纪信被俘。项羽问他汉王那里去了?他说已出西门而去。项羽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纪信烧死。纪信舍身救主,使刘邦后来成就了汉室大业,后人为了彰扬他的义举,将其作为神来奉祀,期望这个护国救君的忠勇将军来做百姓的保护神,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韩城城隍庙在明初建起后供奉的神是纪信。到了明末(崇祯十五年)邑人铸造了一个铜像,从铸像的背景到像貌特征,我们认为这个像是薛国观。因为纪信是汉初人,历时过远,且不是本地人。我县崇祯时期出了个宰相薛国观,他集资给韩城修了砖城墙,从保安黎庶角度讲更值得敬崇,且地位远在纪信之上,更能保护百姓。

    笔者清楚地记得:1945年农历8月间,抗战胜利后城隍庙又恢复了古会。当时祀奉的神像除铜像供在庙里不抬外,又有两尊泥塑像分别从学巷的菩萨庙和北街的北营庙抬进城隍庙(不是常年供奉,过毕会又送走)。据老年人讲,城隍庙分东、西两部分,东边属南隅,西边属北隅,分别负责修缮、祭祀、赛会等事宜,形成县南、县北竞争机制。大约在清代中期后,南北两隅各推出一个“神”,北隅推出任过刑部、工部尚书的张廷枢,南隅推出任过明南京户部尚书的张士佩。二人都姓张,故当时百姓流传说“城隍爷姓张,是兄弟二人,一个有胡子,一个没胡子。”其实,姓张不错,有无胡子也对,就是“兄弟二人”说错了。

    由此看来,城隍神像由纪信到薛国观,再发展到二张,出现了四个神。从老百姓的心愿讲,祈求自己本土的神灵保一方平安,这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重复这一史话,目的在于搞清其历史发展的线索,了解韩城城隍庙里前后四尊神像的来龙去脉,为有关研究提供资料。
  
  • 不如她
  • 发表于:2014/6/11 16:41:03
  • 来自:陕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