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春秋繁庞城遗址今安在

  • 纵横古今
楼主回复
  • 阅读:4354
  • 回复:0
  • 发表于:2014/6/5 9:27:07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韩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韩城古城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仅在西周至战国时期就发现有韩侯城遗址、古梁国城遗址、魏长城遗址等,其中魏长城遗址还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保”单位之一。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韩城地区还曾存在有繁庞城、籍姑城等古城,但其遗址一直未被发现。近年来我们对繁庞城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使春秋时期始筑一直延续到战国的繁庞城遗址,在被尘封了两千多年之后其面目初露端倪。

    根据史料记载繁庞城可能存在的大体方位并走访了一些当地乡老,在2005年春,我同卫玉文、薛宪民一行三人,连续三个月经多次反复实地考察,终于找到了这一被历史淹没了的古城遗址。

    韩城市新城区有相里堡村,它东边靠黄河,西边有高速公路,由六个自然村(东头、凸上、花园、陈家巷、张家巷和新村)组成,分十个组,从招商区乘公交车可以到达。繁庞城遗址位于相里堡村村南的一个土嘴上,北边隔沟与相里堡村相望,南边是“三组抽水站”的钢管直通沟底,东边靠黄河,西边接塬上。地形象菜刀形,刀柄在东北,面向黄河,东西长315米、南北宽219米、总面积约6万多平方米,南距少梁城的北墙东段约2公里。

    根据《史记》的记载:公元前461年秦厉共公十六年堑河旁,伐大荔;补庞戏城。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十年补庞城,城籍姑。公元前412年魏文候使子(名)击围繁庞,出其民。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与秦战少梁,虏魏将公孙痤,取宠。由此可知,繁庞城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由秦国所筑,与晋、魏对峙,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由古文献记载还说明:①繁庞城在少梁城外,两城相距不会太远,且少梁城应在繁庞城的视野之内;②繁庞城在高阜或突出之地,不会在低洼地或黄河滩;③繁庞城应有城墙遗迹;④繁庞城驻扎过军队或居住过民人,应有人居住过的遗迹、遗物;⑤根据吴镇峰《陕西地理沿革》记载:繁庞城在韩城县(古城)东南;⑥又根据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繁庞城应在黄河边。于是我们三人在2005年的3月至5月间依据以上六条线索,从渔村、卜家村、河渎村、谢村、相里堡直到少梁城,沿黄河边进行了拉网式的排查,沿途走访老年人,对每个遗迹、遗物进行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终于在相里堡村南发现了繁庞城遗址。

    在“三组抽水站”水渠东端,地名叫庙上,发现了一段城墙夯土遗迹,这应该是繁庞城西墙的残留部分。高2.2米、南北长3.5米、东西厚1.7米,暴露出来的有18层夯土。夯土层最厚14厘米、最薄4厘米、平均10.6厘米,土质特别坚硬。这条水渠修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取两边耕地里的土,用拖拉机、碌碡碾平,夯土层厚度都在16厘米左右。城墙夯土与水渠夯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城墙夯土的东北,从西向东数第三级梯田、面东的断崖上发现了一座陶窑遗迹,这是陶窑底部的残存部分。里面堆积着好多瘤状炉渣,最大的一块长40厘米、宽30厘米,其中粘连着一直径为14厘米的陶罐底。

    在城墙夯土的东边,抽水站水管的南边是一条人工挖掘的很深的沟壕。在面南和面东的断崖上一共发现了十四座灰坑。其中一座灰坑有长5.6米的石灰层地面,距地表1.5米,这是一处人类居住过的半地穴式房屋基址。灰坑里堆压着许多陶片,没有完整器物。有作为炊器的夹砂红陶鬲,表面饰粗绳纹,外附烟炱,说明曾经使用过。夹砂褐陶盆,表面有的是素面,有的饰粗绳纹,有的饰指头蛋纹,口沿和腹部有加贴泥和把手。有作为盛器的红陶盆、灰陶罐,多为手捏,少数似轮制。另外还发现外饰粗绳纹的红板瓦。

    在城墙夯土的东北,连接黄河滩的路边的断崖上还发现了灰坑,这里曾出土过三个完整的陶鬲。在土嘴的最东端面东的断崖上还发现了残陶豆、盘及残断的条形石斧。这此遗迹、遗物都具有春秋、战国时代的特征。

    我们对遗址周围的两条南北向的道路路基,三条东西向的水渠渠基,两条地埂硷畔,黄河边崖畔的三处夯土层,用排除法作了否定的结论。

    以上是我们对繁庞城遗址考察的初步成果,对这一重要遗址我们今后还将进一步深入全面地进行考察研究,也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参与其中,以使早日彻底揭开这一历史之谜。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