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转贴]闲言早慈巷

  • 猫夜。
楼主回复
  • 阅读:4481
  • 回复:0
  • 发表于:2013/8/14 14:39:26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韩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今天的早慈巷位于西安市儿童公园东侧,南至西举院巷,北接香米园,长409米。早慈巷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单边巷”,因为巷子西侧曾有贡院,老百姓一直住在路东侧。贡院附近曾有许多书香门第,唯独早慈巷里“穷人多”。每到过年,东西举院巷的居民就相互串门拜年,这些人都要路过早慈巷南口,却从来没听说有人拐进早慈巷来拜年。

今年75岁的早慈巷居民杨双佇说,清朝时东、西举院巷是石子路,街上有很多漂亮的院落,大的可以容纳几百人;早慈巷则全是土坯房,而且路面很脏,马车一过尘土飞扬,站在南头望不到北头。

早慈巷看似平凡实则历史悠久,它的前身“枣刺巷”很有渊源。据西安地名专家葛慧介绍,武则天时期,为了严肃科举制度、防止舞弊,当时科举考场所在的梆子市街就设有用枣刺扎成的栅栏,其作用如同现在的警戒线,告诉人们此处是考场,禁止翻越。明清时期,贡院考场设在了如今儿童公园的位置,考场沿用唐时的规矩,在周围的土墙上插满了枣刺,久而久之,墙下的这条小巷就被人称作“枣刺巷”了。

枣刺巷为何改为“早慈巷”?附近居民多认为只是读音相似,而今年73岁的老住户钱固原觉得没这么简单。钱固原的老家在咸阳,幼时居住在早慈巷的祖房里。他家祖上出过一些官员,其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其爷爷是清朝的武官。钱固原说“爷爷天生神力”,他老家院子里有一块一米见方的大石头,他爷爷年轻时可以只手把石头举起。钱固原的爷爷曾告诉他早慈巷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里的居民经常“做早慈”。

据传,清朝时东西举院巷住着许多赶考的举子,其中少数人不事生产,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这些人里比较有钱的尚可以雇人照料日常起居,没钱的就整天饥肠辘辘。枣刺巷的穷苦老百姓大多心地善良,他们对陷入困境的穷举子抱有同情。于是早慈巷的居民每天早上不但送水给举子们洗脸,还送饭给他们。受过恩惠的举子十分感动,就把枣刺巷称作“早慈巷”,意思是“在早上做慈悲事情的巷子”。

在清光绪《西安府城图》上,早慈巷尚被标注为“东枣茨巷”,也就是东枣刺巷。在贡院西墙外,当时还有一条西枣刺巷,这条巷子在民国重绘的《西安府城图》上用虚线绘出,说明当时这条路已不存在。清末科举制度废除,贡院逐渐荒废,枣刺被人拔去当柴火烧了。没了枣刺巷子名不副实,附近人就叫它“早慈巷”了。

到了民国时期,早慈巷北段西侧出现了一所重要学校,即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据《莲湖区志·教育篇》著录,1927年省立一中与省立三中合并,设在早慈巷。抗战时该校曾迁至洋县,抗战胜利后搬回,改名为陕西省立西安第一中学。1949年省立西安一中从早慈巷迁至西七路,它便是西安一中和西安中学的前身。

据莲湖区方志办责任编辑李长镇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早慈巷道路狭窄、住户稀少、房子破旧的现象逐渐改观。杨双佇记得当时巷子南端的公园围墙得到改建,修得很讲究,有许多用砖拼成的花形窗口。当时贡院门小学设在早慈巷,时常有放学的孩子透过花窗向公园里张望,这是他记忆中有关早慈巷的一幅美好画面。

如今的早慈巷延续古代格局,西侧原贡院位置有儿童公园、蓝空干休所、西安市第三保育院以及西安实验职业中专等单位,东侧则是密集的居民区。改革开放后,早慈巷东侧逐渐盖起了13幢住宅楼,有的楼之间挨得很紧,从阳台伸出胳膊就能够到对面楼的窗台。附近街道特别是东举院巷的一些居民随着拆迁逐渐搬至早慈巷居住,平民与曾经的大户共住在一个屋檐下,早已没有了高低贵贱之分。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