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论语》中的孔门弟子

  • 秦皇汉武
楼主回复
  • 阅读:1950
  • 回复:2
  • 发表于:2013/4/3 8:55:47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韩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有人说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按现在的私学规模,孔子的私塾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学校,孔子一个人去教,恐怕也是忙不过来。不过,我想,在那个时代,识字的人本就不多,所谓的孔门弟子三千,应该是断断续续总共有那么多人来求学,有些也许只是孔子弟子的弟子。
      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后人有称为十二哲的,也有称“孔门四圣”的。《论语》中记录孔子以“四教”,有十大有名弟子,“德行:颜渊、闵文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在孔子的所有弟子当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弟子,就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孔鲤字伯鱼,是孔子二十岁时出生的,当时鲁国国君昭公亲赐一条大鲤鱼,孔子感国君大恩,因此上给儿子取名鲤。可惜孔鲤一生无甚建树,在孔子六十九岁时去逝。《论语》中记载,孔子曾经在当庭站立的时候,孔鲤从旁经过,孔子就问孔鲤,学礼了吗?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就说,不学诗,何以言,不学礼,何以立。不学《诗经》,怎么敢说话,不学礼,凭什么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孔鲤退而习“诗”、习“礼”,可见孔鲤是比较愚钝的那种,父亲教了什么才学什么,不象孔子的另外一个弟子颜回,“闻一而知十”。
      《论语》中涉及到的孔门弟子有二十六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子路。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小孔子九岁,鲁国人,在《论语》中出现了三十九次之多,虽然《论语》都是孔门弟子记述孔子只言片语的,没有任何的情节,但其中子路的形象无疑却是最生动的。
       苏轼曾说: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读《论语》,子路给我们的形象就是豪爽,直言,勇力过人,常常在孔子之侧。虽说是学生,在孔子出行的时候,却也充当赶车、问路兼保镖的角色。孔子对子路讲话,也常常是教训的口气,这其中占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如“由!诲女知之乎!”也有嘲讽,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或夫子晒子。子路对老师说话,也常常“率尔对曰”,有时候犯颜直对,或不悦,对老师摆脸色,“子见南子,子路不悦”,或愠,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或粗鲁地说“子之迂也”,说孔子“迂腐”,恐怕也只有子路敢这样说了,难怪孔子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由也喭,就是说仲由,即子路莽撞。
       子路的莽撞,可说是本性使然,但子路也有孔子称赞的地方。“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在听到孔子讲的一条道理后,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子路不至只是一个莽夫而已,有一次,孔子见颜回和子路在身边,就让他们各言自己的志向,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当时有车的都是贵族或者有官职有地位的人,子路也是一个很贫贱的人,衣“轻裘”对他来说就是比较高的享受了,“敝之而无憾”用破用烂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子路虽然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也可见子路的本性。对子路,儒家的亚圣孟子,也给了很高的评价,说子路“闻过则喜”,这是多么高的评价。
      对子路这种鲁莽的性子,孔子也曾多次提出批评,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意思是“空手打虎,徒步过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与他同去的。”闲暇之余,孔子观察他的弟子,通过外观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子路,行行如也”,子路即使站立在那里,也是刚强威武,怒目圆睁的样子,有点像是门神,因此孔子叹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像仲由这样的人,恐怕不能善终吧!可惜一语言中。
      与子路的莽撞相比,孔子的另外一个弟子就显得稳重,干练得多了。这就是子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卫国人,天下儒商鼻祖。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是孔门四教中言语科目的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济民之才,办事通达,官至鲁、卫两国之相。在《论语》出现的次数,仅于子路,为三十七次。
       子贡不但聪明,而且好学,他侍于孔子之侧,想的最多,问的也多,有问政、问仁、问君子、问礼、问从政、问贤、问友、问好恶、问恕;每次所问,都能得能老师的回答,也常常得到表扬。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老师称呼弟子直接用名,因此称子贡“赐”。当然,聪明人也有缺点,就是好评价、批评人,子贡也是一样的,《论语》中记载,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方”当评论、对比讲,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子贡虽然自恃聪明,可对孔子的尊敬也是别人所不可及的,有人拿子贡和孔子比较其贤能,子贡曰:“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仞,伸臂一寻八尺也,及肩与数仞的距离,这是子贡与孔子的差距。孔子七十三岁病危的时候,子贡不在身旁,因此,子贡在别人守孝三年的基础上,再守孝三年。古人守孝,不象我们今天,戴黑纱就行了,要实实在在地在坟墓前盖个茅草房,粗茶淡饭,常怀悲哀地住够三年,子贡住了六年,可见子贡对于老师离去的不舍和对老师的崇敬。
       孔子对子贡的经商才能也是十分佩服的,《论语》十一的先进篇中,孔子就感叹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说颜回的学问和德行好的差不多了,可是常常穷的没有办法,子贡的学问德行不高,不安本分,却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竟然每每都能猜对。孔子的十四年周游列国,一行人的吃穿用度,后人猜测多半也是子贡提供的支持。在司马迁眼中,子贡也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在孔门四圣中,唯有“复圣”颜回没有留下见诸于文字的东西,在《论语》也只出现了二十一次,但颜回能名列七十二圣之首,历来祭孔时有时独以颜回配享,可见颜回的不凡。颜回,曹姓,颜氏,名回,鲁国人,字子渊,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可惜早逝,仅活了四十岁。
       孔子对颜回的称赞可谓不吝其词,《论语》中关于颜回的章节有一半以上,是孔子称赞颜回的,可见孔子对颜回的喜爱程度超出所有的弟子。在颜回的品性当中,孔子最为推崇的是颜回的“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好学我们不难理解,也相对容易能做到,可“不迁怒,不贰过”的品德,就不是什么人都够做的到了,不迁怒,从不怨天尤人,任何事情都从自身找原因。不贰过,即不犯同样的错误,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敢这样说,连孔圣人都不敢说他自己能做到,但颜回做到了,这样的品性可谓是千古绝少。
       在《论语》中“仁”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有一百零玖次之多,孔子多次提到“仁”,并从不同的方面对“仁”进行了解释,否定了弟子们不少关于“仁”的说法。但提到颜回则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说颜回可以连续三个月没瞬间违背仁的,其他人就是每天或每月偶尔做到一次罢了,可见其中的差距有多大。
       颜回的聪明也是常人所不及的,孔子在和子贡的对话中,子贡说道:“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颜回是闻一知十,学了开始就知道结尾,学了一点就能举一反三,虽然中间有子贡的谦虚之词,可也见颜回的聪明,孔子感叹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颜回啊!
       在颜回那个时代,鲁国经过动荡,不仅宫室衰败,而且其中的贵族世家也大都衰落。鲁国的颜氏家族到颜路、颜回父子时,除了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及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外,便只有陋巷简朴的住宅,因此颜回在十四岁时就到孔子那时拜师求学。孔子曾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虽然住着破败矮小的房子,用竹器吃饭,用木瓢饮水,别人都受不了这样苦,可颜回却乐在其中,苦读不厌。孔子赞叹道颜回“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颜回虽聪明,却也刻苦,不像孔子的另外一个很聪明的弟子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骂他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中最能悟道的人,孔子在为政第二中说道“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认为世界上有一种最聪明的人,对所有的事物没有一点疑惑,不需要向他人请教。还有一种昏聩的人,心中没有想法,完全不产生疑惑,不知道向人请教。这两种人的心境虽然相差甚远,但其表面现象却很相象。这段话是先抑而后扬,说与颜回整天谈论各种道理,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但是他只是默默的听着,没有一丝一毫的反对,也没有问一个问题,看他那样子,跟昏聩无知的人一模一样。等到他离去之后,我观察他独处时候的一举一动,与人相处时的一言一行,都与我从前讲的道理相一致,颜回身体力行,每做一件事情没有不符合教诲的。这才知道颜回的不疑惑,是他真正的心领神会,不是昏聩无知。
       颜回完全是有资格继承孔子的学说的,可惜只活了四十岁。对颜回的死,孔子感到万分悲痛“噫!天丧予!天丧予!”感叹自己将会后继无人啊,其他弟子没有一个人能够承担起自己的道统。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伤过度了!”孔子说:“是悲伤过度了吗?不为这个人悲伤痛哭,又为谁呢?”孔子的悲伤痛哭,不是因为其人之死,而是痛惜其英年早逝,惜其才德没有得以发挥作用,更是悲痛自己将后继乏人。
       孔子的亲传弟子中,唯有曾参继承了孔子的学问。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曾参也以孝称著,但为人愚鲁,“参也鲁”。曾参的二部著作,《大学》和《孝经》都被列入历代官方确认的“十三经”,可以说是曾参继承了孔子的儒学。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后世儒家尊他为四圣之一的“宗圣”。
       曾参在《论语》中出现了十六次,可算少了,他不像颜回的逢事必做典范,也不像子贡那样的多问,更不像子路那样的凡事不经大脑地冒然出口。提到曾参的时候,多是曾子曰,以说教的形式出现,这其中有十二次。可见曾参在孔子学生中的地位,他能继承孔子的学说,决不是一句“参也鲁”那么简单。
     《论语》中曾参的言论,有些已成为了千古名句,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曾参讲为人修养的方法;“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讲“孝”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讲死生之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讲追求的。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门十哲”之列,直到颜回配享孔子后才升为“十哲”之一。到明朝世宗时改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渊。
      《论语》中孔子弟子还有子羽、子皙、子夏、子张、子贱、子容、子华、子思、子游、子有、子牛等。孔子收弟子也是不论贫贱,不分贵富的,有些甚至父子同堂。孔子也不收学费,只要年龄够了,孔子都愿意教诲。这是孔子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
       各种出身的人都可以跟孔子学习,但是却要真诚,所以他的弟子众多。孔子以前的时代,只有贵族才能受教育。孔子打破了这个局限,是他从事教育的一个成功,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寳↗尐呔孓
  • 发表于:2013/4/3 9:22:24
  • 来自:陕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 春阳
  • 发表于:2013/4/3 16:44:28
  • 来自:陕西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