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说“孝”

  • 秦皇汉武
楼主回复
  • 阅读:18968
  • 回复:7
  • 发表于:2013/3/12 11:29:14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韩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做人的第一要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有余力,则学文”。孔子在和弟子的对话中,谈到孝,称之为“至德要道”“德之本”可见对于“孝”的重视程度。
       中国汉字的构成,可谓丰富多彩,演变为书法作品,更是千变万化,足以影响到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追求。就拿一个“孝”字来讲,上“老”下“子”的结构,可以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我们可以理解为,儿“子”背着“老”子,也可以理解成“子”承“父”志,更可以说是“老”永远在“子”之上,做儿子的永远要以父亲的意志为转移,才能称之为“孝”。
       当然,“孝”不可能是字面理解的这么简单,对我们平常人来讲,讲到“孝”,就和“顺”连在了一起,顺即顺从,其实“孝”的本义是不  包含“顺”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就是去掉老的下半部分,再连上子,就是“孝”了。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给“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就是一定要善待父母,才可以称之为“孝”。
       我们翻开历史典籍,从传承了二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中寻找“孝”的根基。古代小孩子从七岁开始进行童蒙教育,一般要先学习《三字经》,《三字经》在开篇就提出了“孝”的概念,“孝于亲,所当执”,然后才能“知某数,知某文”。在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就列出了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事迹,让后人模仿学习,大部分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当然,儒家所说的“孝”,不是我们今人所理解的那么迂腐,比如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善待我们的身体,就是孝敬父母,孔子有个弟子,也是《孝经》的作者,叫曾参。他有一次和父亲一起在地里锄庄稼,不知道是没有留意,还是心里想什么事情,就把一行禾苗当做杂草给锄掉了。曾参的父亲就随手拿起锄头打曾参,把曾参打昏在地,众人七手八脚地把曾参救醒。醒来后,曾参又是跳又是唱的,以示自已没有事,让父亲放心。这件事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很生气,认为曾参对孝的理解有偏差,教训曾参是陷父亲于“不忠不义”的处境,是大大的不“孝”,并提出著名的 “小杖受,大杖逃”的思想。
       可见孔老夫子对“孝”的理解,也远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在记录孔子日常行为和言论的《论语》中,孔子也从不同的方面,对“孝”做过阐述,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个“礼”就是要参照不同的人,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家庭条件下的合乎事宜,而不是铺张浪费,或者草草吝啬的行事。在儒家著名的经典《孝经》中,也列举了对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人不同的“孝”的标准。
生、死都要按礼来做,这应该就是孔子论孝中的第一个层次,都要按照自己的地位和经济情况来尽力地事奉父母,不逾越,不超越我们的能力范围或者低于我们的承受能力来对待父母,不及或超越都是不孝的体现。
       孔子论孝的第二个层次,是在与其弟子子游的对话中体现出来的,这就是“敬”。真正的爱父母,体贴父母,就是要做到敬,而不是简单的物质生活的满足。“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只是衣食住行方面的满足,不注意父母的心理感受,不在内心里真正的礼敬他们,就和养猫养狗没有什么两样。
       人常说,养儿方如父母恩,父母爱儿女之心,与儿女爱父母之心,是永远不相同的。我们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忙,工作走不开,生活压力大等为借口逃避这一份责任,以为给了父母钱,就可以万事大吉了。须不知,父母在乎的是儿女多陪陪他们,陪他们聊聊天,陪他们说说家长里短,陪他们回忆我们小时候的情景,听他们的唠叨,给他们捶捶背。这些,是多少的金钱都买不来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也是最根本的存在,只有做到了“孝”,我们才有根的存在,“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我们才有敬畏之心,才不会忘记祖先的教诲,才会把我们的中华文明延续下去。
       推已及人,有了“孝”,我们也才会去爱去敬他人,才能做到夫妇、兄弟、朋友、同事之间的和睦相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敬不爱的话,如果说他对朋友,同事,领导有敬有爱,那这就是虚假的造作,是有目的做为,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
       在隋朝以前因为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这个“孝”,就是孝悌者;廉,是清廉之士。可见在我们古代,不孝敬父母之人,是不能出来做官的。中国老式住宅大门的门心,基本上都有这样两句话:“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那是不可能的。
       要做到“孝”,什么是最难的,孔子给了我们答案,“色难”,就是对父母和言悦色,这是最难的。父母年长我们许多岁,他们所出生的年代与我们不同,所受的教育也和我们不同,因而表达爱的方式也和我们不同。但一颗爱子之心和我们是相同的,这是人的本性,是所有动物的自发自性,是完全的本性使然。而“孝”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是需要学习的。当你看不惯父母的行为,认为他们粗俗,认为他们唠叨,认为他们没有给你创造好的环境,没有给你好的出身的时候,无论他们是贫是富,是农民还是高干,但他们必竟生了你,养了你,因为他们你才来到这个世界上,才成就了唯一的你自己。
       要做到“色难”是很难的,这也是孝的最高层次,这三个层次都是从孝的深度来说的。从孝的广度上讲,孝也有三个次第。《孝经》开宗明义章里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把事奉父母,视为“孝”的开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做为“孝”最终的目的,这里所讲的事“君”的“君”,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上级、就是领导、就是地位比我们高的人,对他们要做到敬,要做到信,要做到仁和义。这是孝敬父母的延伸和扩大,是一种社会责任。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父母在世的日子,要有爱敬之心,并尽力去展现自已的爱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要事以哀戚之礼。这样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尽到了,养生送死的礼仪,也算完备了。孝子事亲之道,也就完成了。我们来到人世间,最根本的人生大道也就做到了。

  
  • 路,在脚下
  • 发表于:2013/3/12 14:41:17
  • 来自:陕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路,就在你的脚下,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你还遗憾什么?!
  
  • ~2009*|年的那个冬天
  • 发表于:2013/3/13 17:47:53
  • 来自:陕西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孝”不可能是字面理解的这么简单,
(0)
(0)
漂亮人生
  
  • 电影
  • 发表于:2013/3/19 17:45:18
  • 来自:陕西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0)
(0)
  
  • 而已
  • 发表于:2013/3/25 17:49:22
  • 来自:陕西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百善孝为先!  
(0)
(0)
  • ~2009*|年的那个冬天
  • 发表于:2013/3/27 17:26:59
  • 来自:陕西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0)
(0)
漂亮人生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