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走进韩城感受千年古县魅力(多图)

  • 生命由我们秀
楼主回复
  • 阅读:5407
  • 回复:12
  • 发表于:2010/7/24 11:40:23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韩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始建于公元310年的司马迁祠


距今三千年的梁带村古遗址



 


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墓葬

 



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宋代古墓壁画



始建于宋真宗乾兴之末(1022)的法王庙,法王,姓房,名寅,字百虎,唐末韩城市西庄北井溢村人。相传为屈原后裔,寿110岁,修道于灵贶观,因用法水治好宋真宗之大病,得到朝廷册封,并敕建庙以祀之,封号法王。

 


韩城金城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韩城市金城区城隍庙巷东端。始建于明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2年,是一组较为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占地1.75万平方米




玉皇后土庙,位于韩城市北龙门镇西原村之北,座北向南。此庙山门无存,现存献殿、正殿、戏楼以及两殿之东的玄帝庙献殿和正殿,之西的三义庙无存。



李自成于1644年立“永昌”年号,称“大顺”皇帝。率军从长安北上,经韩城渡河,直捣幽燕,推翻了明王朝。后因清军入关,兵败受挫,又经韩城返回长安,以图东山再起。李自成两次驻跸韩城,其行宫正面九间,俗称“九间厅”。

 

 

韩城文庙,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陕西韩城市的老县城东学巷,其规模几乎占了老县城的一半。在中国东有山东曲阜;西有陕西韩城,两孔庙又很巧合地都建在祖国心脏的一条直线上东西呼应,遥遥相对。韩城文庙集宋元明清建筑于一身,布局规范,体态恢宏。庙宇坐北朝南,明洪武四年(1371),做过大规模重修扩建,其占地总面积8400平方米,中轴线长180余米,现有主体和配列建筑共22座,计78间。是14世纪以来,中国西部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古建筑群。 文庙(即孔庙),是奉祀孔子的专设庙宇。中国西部最大的孔庙———陕西韩城文庙,是全国第三大孔庙。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和北京国子监街的孔庙。 

韩城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距城区九公里,西距108国道1.5公里,东距黄河3.5公里,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建村距今约670年历史。
党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韩城在乾隆年间曾经被称为陕西的“小北京”而党家村因农商并重经济发达则又被称为“小韩城”,可见当年之盛况。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文,党家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有三座古老的长城,即韩长城、梁长城、魏长城之一的魏长城遗址
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它比现在人们常说的万里长城还要早140多年。

 

韩城金城街道--学巷

 

全国保存完好的六大古城之一的韩城金城街道

 

距今三百多年仍在使用中的韩城毓秀桥

 

占全国六分之一元代建筑的韩城普照寺

 

 


秦晋大峡谷
相传大禹治水 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发生地



千佛洞石窟位于韩城老城西50公里的林源乡龙凤山上,依山坐西北向东南,洞口在距地面约10米高的石崖上



始建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的韩城大禹庙


 


恰年古县--陕西韩城


 


 


韩城司马迁广场



金大定十三年(1173)创建的古塔

 


文革中被破坏的韩城关帝庙




金城区街道



  


金城区全景

 

 


韩城面花



 


 


 


曾经参加香港 澳门回归 奥运会开幕等重大活动的韩城黄河行鼓

 


 


 


 


 


非遗项目--韩城耍神楼

 


祭祀大禹盛典




民祭司马迁活动
 


 


 


韩城社火

 


 
 

 
 

 


 

 

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纪念碑
 


西禹高速芝川特大桥




中国原产地保护品种--韩城大红袍花椒
 


西禹高速黄河大桥




韩城市政府大楼




建于九十年代初期的司马迁广场




韩城宾馆



新城主干道之一太史大街
 


城市休闲广场禹甸园
 


 


 


 


 


建于九十年代初期的金塔公园



 

 


 
 
韩城婚俗

①祀先 在迎娶的先一天,男家均要派人去祭祀女家祖先,简称为“祀先”。建国前后,此项仪式较为隆重,男方祭礼为烫猪一口(置于红漆桌子上由四人相抬)、油食满座(油食即油轮,一张桌子可置数座,由两人或四人相抬),香器烛马(另置一桌,两人相抬)清酒炮仗,由一人带领并主祭。祀仪毕,女方割取全猪一半(须将猪头猪尾留给男家),余皆由男方抬回。这种作法,体现了韩人对先祖的尊重和对礼节的崇尚,因而一直延续下来。直至现在,结婚前一天男方还必须去女方“祀先”,不过祭仪没有昔日那么隆重,而是骑上摩托车或自行车,拿上几十斤猪肉及香烛炮酒就行了。
②燎轿 建国前娶亲坐轿,建国后逐渐改为马拉车辆,近来又改为小汽(轿)车。但不管载人器物如何变,“燎轿”这一古俗却延续未变。具体做法是在迎亲轿(车)出发前,男方家长手持点燃的干草,围绕轿(车)转一周,并往轿(车)上撒些五谷,女方家长在女儿上轿(车)前,亦同样用点燃的干草围绕轿(车)转一周,同样也在轿
(车)上撒五谷,这种以火燎轿撒五谷的做法,实际上是古代一种驱邪措施。因为在古时,野兽和瘟疫是人类最大的敌人,火的发现和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在古人看来,火既能驱走野兽,也就能驱走邪魔,于是便用火来燎轿,以求平安。即使用现在的观点来看,用烟火熏燎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防疫手段。至于以撒五谷的方式表示驱邪,自古即盛行各地,欧洲及印度古代即有此俗,我国汉代也已有之。《事物原始》一书中,即载有汉武帝聘李夫人时,由宫女撒米谷的故事(见方纪生编著的《民俗学概论》第63页)。
③在轿(车)内放公鸡、宝剑 民俗学者通过大量的婚俗调查指出,古时人们认为新人易为恶魔所害,为了抵御 和躲避恶魔,新人多携带武器,这便是轿(车)中置剑的缘由。至于放置公鸡,也是基于同样的认识,古人认为新人来了,她的魂也应相随而来,于是便以公鸡引魂,故将此鸡称为“引魂鸡”。
④在洞房门槛上贴“鞍”字,在洞房四墙角贴“箭”字 这是典型的原始生活写照。马鞍放在门口,弓、箭挂在墙上,当年洞房之简陋,社会之风貌,可见一斑。现虽以文字符号代替了实物,但古俗却仍保存了下来。
⑤新娘的枕头内放核桃、枣 女儿出嫁时,娘家必陪送衣服被褥等物,但在其枕头中,必装上核桃、红枣数枚。陪物一至婆家,年轻女子便抢枕头,争掏核桃、红枣。在南原一带,在新娘进洞房门之前,由婆母从窗往炕上抛撒核桃、红枣,待新娘进门后众人争拾;在北原,则待新娘进门,盘腿坐好后,由一妇人将核桃红枣由新娘头上往下倒,众人争拾之。这种往新娘枕头及新房放核桃、红枣的作法,当始于远古。那时,人们以果蔬为食,晒干的核桃、红枣便是上等的贮备食物。女儿出嫁时,当娘的怕女儿到婆家后多有不便,便往枕头中放些核桃、红枣,以便饥时食用;而婆母也体会到新媳妇的难处,在新媳妇刚进门,也送些核桃、红枣;让其随时食用,双方老人的一片慈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进入农耕社会之后,以果蔬充饥已退之次要,然而此习能延绵不断,是人们对其有了新的认识,并赋予了新的概念。古人认为,结婚之首务就是生育子女,为了体现这种生殖崇拜,他们很巧妙地把核桃作为男性性器的象征物,把红枣作为女性性器的象征物,在女儿出嫁时,往枕头中放入核桃、红枣,是绝妙而隐蔽的暗示,在新媳妇进门时,往炕上抛撒核桃、红枣,更是对多生子女的企盼。
⑥打喜 旧时婚礼,在娘家送女客人完宴走后,婆母则要陪新媳妇坐席。这时,有好热闹者趁人不防,往婆母脸上抹黑,俗称“打喜”。实际是出一下新媳妇身边婆母的洋象,以增加欢乐气氛。到后来,有的地方给公公也“打喜”,近年来,已发展到了给全家甚至合族打喜的程度,而且这种打喜,已不是往脸上抹黑,而是化妆,插花,身着红绸被面或戏装,公公高举小旗,婆婆怀抱布娃娃,其他族人敲锣打鼓,扭秧歌,游巷道,迎新媳妇的彩车,并要围着新媳妇的彩车转几圈,而且口中还要念念有词: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真是把“打喜”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⑦送游 旧时迎亲之日,新郎要给岳父送“喜游帖”,意思请岳父翌日前来女婿家喜游。以后岳丈为省其事,便派女儿的兄或弟去,乡人称之为“送游”,讹传为“送油”,因为“游”“油”同音。据说过去女儿出嫁时年龄都较小,哭哭啼啼离不开娘,以至连上头的头油都忘了带,于是当娘的第二天一早就派女儿的兄弟快快送去,为的是赶上女儿清早梳妆,以后便相沿成俗。因此,一般送油者早晨都来得很早,所带物品除了蒸食外,一般还给女儿再送一双新鞋,怕的是先一天晚上耍房时有人将新媳妇的鞋子脱走,以至第二天无有鞋穿。另外还真的送来了先一天开启的那瓶头油。说是送油。实际上是娘家人在女儿出嫁后的第一次探望。
⑧谢媒人 结婚第二天,男女双方各自都得谢媒人,物品为饭菜一桌、礼品四样(一般为鞋、帽、衣料、手巾或其他)、香、烛、酒、炮等,由家长亲谢,他人不得代替。至媒人家后,家长以饭菜祭献媒人祖先,然后鸣炮、道谢、告辞。
⑨“叫十天” “送油”者的任务,除了探望,主要还是请婆家安排回娘家的时间,乡人称之为“叫十天”。说是“叫十天”,不过是个名词而己,实际等不到十天,三天、五天均可,由女儿的父亲叫,伯父或叔父送,在娘家也不能过夜,上午去,下午回。在芝川一带,则称为“叫八天”,叔叫父送,在娘家住八天。另外,北原还有由舅家“叫二十天”之俗。“叫一月”则由兄弟叫送,可由婆母安排,在娘家住数日,回来时要带绣有简单图案的白布枕头若干个,称“答送枕头”,婆家主要亲戚,一家送一个。答者,答谢也,送者,赠送也。
⑩、听房 在古代,早婚之风盛行。有的男女在十三、四岁便作了新郎新娘,“十一留头十二嫁,十三怀抱小冤家”,乡间流传的这句民谣便是当年早婚的写照。此其一。其二,男婚女嫁皆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直至拜堂,尚不认识。新婚之夜,为了打破其尴尬局面,家长便请来邻里,通过“耍”而促其情生。但这只是措施,效果如何,婆母便于夜阑深静,新人睡定之时,悄然至其窗外细听动静。因此,在当时情况下,听房也可算是原始的性启蒙方式之一。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及至现代,随着青年男女结婚年龄的增大和对性认识的提高,听房之举渐渐成为形式,有的人只是象征性地在新人窗外立放一把大扫帚,即算了事,再后来,连扫帚也不用放了。
⑾上场 男女订婚后至结婚后第一年,夏收一毕,女婿就得拿上礼物去岳家拜望,名曰“上场”。顾名思义,“上场”者,当是到场上帮助岳父碾打粮食,由此可以看出,此俗亦始于农耕社会之初,夏收大忙之时,帮助岳家龙口夺食,是女婿的一项义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进步,“上场”便由实质上的劳动变为象征性的祝贺了。从民俗学的角度去看,“上场”当是古代“服务婚姻”的残留。因为古时在欧亚各地,均有“服务婚姻”这一形式,即男到女家服役,期满则携妻离去。夏收给岳家帮忙,作为“服务婚姻”的一种表现形式,便以“上场”这种民俗活动延续了下来。  

 
韩城丧葬习俗


①破孝     人死之后,主人便按服丧人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给有关族人、亲戚扯送不同质料、不同尺寸的白布作为孝布,名曰“破孝”。
     ②坐草     人一瞑目,立即洗理穿戴。就绪之后,即移尸于厅房。待尸凉,即入殓。至葬前,子女均要守灵。韩人守灵,须以干草铺地而坐,名曰“坐草”,为什么要坐“草”,乃远古穴居时代之遗风。
     ③悠道     人死三天,凡嫁出的女儿均要返回婆家,一是给家里人报丧,二是回家准备葬礼。从娘家告别时,要从灵前哭至村外,边哭边诉说父母之恩和思念之情;从婆家来时,又同样从村外哭至灵前,韩人将这种沿巷哭诉称之为“悠道”。悠者,有吟、唱之意,因其声曼长而和谐,有悠扬之感,故称其“悠”。道者,道路、巷道也。在巷道中以悠扬的声调哭诉自己的悲痛之情,便是“悠道”一词的由来,古人在人死之后唱挽歌,而“悠道”也有一定的调式,且与秦腔中苦音慢板、滚白中的某些旋律有相似之处,可以说,“悠道”,便是古之挽歌的延续和存留。
     ④暖窑     在送葬的前一天傍晚,孝子、亲戚都得到墓地去,在置放棺板的穴中四角点起灯,并在中间燃点麦草,有的则往四角各置燃红的木炭,乡人称之为“暖窑”。此举取“暖房”之意。人们认为,墓穴便是老人的“新房”,在老人住进之前,也要象人活着住新房时“暖房”一样(韩人把庆贺迁入新居谓之“暖房”)。这是孝子尽最后一次孝道的机会,当然,也是对筑墓工程作最后一次检查和验收,以便给第二天修整留有时间。
     ⑤扯纤     古时送葬,拉运棺木用车,称“舆”,后来取掉了车轮,以人力抬送,但其形制仍保留了“舆”的名称,乡人称之为“丧舆”。在当年用车拉的时候,孝子扶灵车,族人晚辈(主要是男性侄、孙等)均在车前用绳子拉,似纤夫拉船,故称其绳为“纤”。后虽改拉为抬,但此俗尚存。出丧时,在丧舆上系数丈长的白布两条,上挽布圈若干,孝子扶丧舆,侄、孙等右肩套布圈,随抬丧舆者前行,乡人称之为“扯纤”。这里的“扯”,实为“拉”之意。
     ⑥打怕怕     有的地方称“作伴伴”。葬后当日傍晚,男孝子要去墓地再祭奠一次,并绕墓左右各转三周,口中还要念念有词:“左三匝,右三匝,你娃给你打怕怕,是神是鬼不怕它”。然后回家,至大门口,女孝子则“接怕怕”,哭至灵前即止。第二日仍旧,但只走到村外途中就返回;第三日更近,走到村口即返。如是者三日,即算完成了“打怕怕”的仪式,此俗源于古之“庐墓”,即孝子住在墓地为父母守墓。因古人对孝道特别重视,不管官居多高,只要是父母亡故,均得辞官回乡奔丧,并守孝三年,期满方能重新委任。在古时,确也有真正的孝子,真的住在墓地,三年不归家,《韩城县续志》记载“庐墓”三年者,例子不少。不过这毕竟是极少数,多数人尚做不到这一点,于是便象征性地以“打怕怕”的形式来表示不忍分离之情。
     ⑦埋罐     古人埋葬,大都于墓中置放殉葬品,多为生活用具及食物。后人将其简化,于一小瓷罐中置米、面、筷子,封口,在埋葬之日,埋入墓道,意谓死人在阴间也能继续享用人间食物。翌日凌晨,孝子们便去墓地祭献,谓之“奠汤”,回来后过半个时辰,又去墓地祭献,谓之“埋罐”,实际“罐儿”已在先一天已经埋掉了,此行只不过是走个形式而已,其主要任务是男女孝子将孝杖插入墓冢两侧,男孝子并将所戴麻冠(系头)亦置于墓冢,宣告这两种丧饰丧具已完成其使命。随着丧仪愈来愈简,多数人已将“奠汤”及“埋罐”一次进行了。
     ⑧期斋     乡人称人死后第七日为“头期”,葬仪一般都选在“头期”进行。以后每“七日”都要祭献一次,共过七个“期”,一般三期和五期为大期,主要亲戚都要前来,其他“期”为小期,只由主人在家里祭献。“期”过完过“百日”,“百日”过后过“周年”,另外,人死后还要过一次“生日”,谓之“冥寿”。乡人对“冥寿”较为重视,有的甚至制作“冥寿幛”以作留念。韩城市博物馆就藏有冥寿幛两幅。
     ⑨三年     对于三年,韩城南北习俗迥异,南原人似关中各县,对三年比较重视,是日,大宴亲邻,排场热闹。而在北原,只不过家祭而已。正如杨茵先生所论,一道魏长城,竟成了韩城保持秦、晋两地风俗的分界线。

  
  • 爱我家乡
  • 发表于:2010/7/24 14:32:47
  • 来自:陕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贴子,越多越好
(0)
(0)
  
  • 遵辉
  • 发表于:2010/12/22 8:37:03
  • 来自:陕西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美丽的韩城,千年古韵,老城的步行街,管理上较乱,摊位随意摆,车辆随意停,建议古韵常在。
(0)
(0)
  
  • 韩城名流
  • 发表于:2011/9/11 18:47:34
  • 来自:陕西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为我韩城加油
(0)
(0)
  
  • ゛豆漿油條°
  • 发表于:2012/9/16 17:24:03
  • 来自:陕西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韩城加油
(0)
(0)
  • 蓝倩
  • 发表于:2012/9/16 18:58:43
  • 来自:北京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古城魅力,无与伦比
(0)
(0)
洋葱女子,笑傲江湖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