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韩城名胜古迹大全

  • 国际~刑警
楼主回复
  • 阅读:7578
  • 回复:16
  • 发表于:2009/12/8 17:49:42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韩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司马迁祠墓   Sīmǎgiān Címù
    位于城区以南10公里芝川镇东南奕坡旁的悬壁上,东濒黄河,西枕梁山,山河映带,气势壮观,景物之丽,为韩原名胜之冠。占地104亩,古建17座,现代和仿古建筑12座,总建筑面积2,550平方米。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经注》载:“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瞩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韩城县志》载:“宋宣和七年(1125年)县令尹阳,曾集芝川乡民,修砌墓垣,建起寝宫、献殿和山门。”元、明、清以来,几经重修,基本上保持着原有规模和古貌。1934年经杨虎城将军倡议重建现存“芝秀桥”。但祠墓主要建筑终因风雨剥蚀,几乎倾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它加以保护,曾多次拨款修复,1979年以后,又人工改道芝水,迁建宋代之“禹王庙”、元代之“彰耀寺”、“三圣庙”和大门门楼,并加固了北崖护坡。
    司马迁祠墓建筑群主体,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坡脚东北为一木牌坊,系清代重修,额书“汉太史司马祠”。穿过牌坊,缓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又有一木牌坊,约建于明代以前,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为世人敬仰之意。从这里迤逦而上,穿过山门和砖砌牌坊,到达祠院,这是主体建筑。山门内外砌有阶梯蹬道,共99级,势极险峻。牌坊题额为“河山之阳”,出自《太史公自序》中“耕牧河山之阳”一语。
    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门额上书“太史祠”三字,笔体潇洒,苍劲有力。院中古柏参天,环境清幽。
    献殿为敞厅,是祭祀时供陈祭器、礼品与致仪祀的地方。寝宫在献殿之后,正中塑有司马迁全身坐像,宫衣充弁,面貌雍容,长须飘拂,两眉入鬓,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祠内碑石林立,多为宋、金、元、明、清各代碑记和名人凭吊吟咏之作。郭沫若同志也为司马迁祠题词云:“龙门有灵秀,锤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诗文雅健,书法挺秀。
    祠后为司马迁墓,用青砖裹砌为圆形,周围嵌以八卦砖雕和金、清两代碑石,墓顶有一古柏,枝杆苍劲,犹如巨掌撑天,矫龙拏云。明末李因笃曾有“尚余古柏风霜苦,空对长河日夜深”诗句,于绘景中寄寓了对司马迁悲惨遭遇,坎坷一生的无限同情。墓前立一石碑,上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题“汉太史司马公墓”。
    司马坡古道东南,建有两个院落,上院展出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中的部分故事,下院展出《史记》碑林和司马迁的格言、警句书法。
    祠墓以东靠近黄河的一个土丘上,有汉“挟荔宫”遗址。《武帝本记》载:元鼎四年,汉武帝自夏阳(汉时韩城名夏阳)东幸汾阳,在这里兴建行宫。遗址发现一块方砖,上书“夏阳扶荔宫令辟天地无极”十二个阳文篆字,也说明当时其他的盛况。
    祠墓西北约四公里,为今巍东乡高门村,有司马迁先茔,西北六公里处的徐村,今尚多为同、冯两姓,传说为“汉太史裔”,祖祠大门有“汉太史遗祠”题字。
文  庙   Wén Miào
    韩城文庙座落在韩城市金城东端学巷北侧,是一组元、明两代建筑群。明统一志载“韩城县学宫于洪武四年(1371年)在原旧址重修”。虽经历代重修而庙内主要建筑的结构形状基本未变。是陕西省现存十三世纪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历史纪念建筑群。
    进入学巷不到200米,有两座牌坊,分别题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即文庙所在地。由“贤关”、“圣域”两坊进入文庙。南竖盘龙照壁,为琉璃五龙壁,长17米,高4.2米,系明万历年间修建,再前有“棂星门”。两旁有龙凤相配,上悬立匾,书“文庙”二字。
    文庙建筑群由四个院落组成。从棂星门至戟门为第一院落。院内有半池,半园形,围以石栏。上有石桥直通戟门。东侧有“更衣亭”,西侧有“致斋所”并有牌亭6座,记明、清两代重修概况。院中古柏参天。传说元、明时期栽植。
    由戟门至大成殿构成第二院落。大成殿建筑在月台上, 台基有石栏围绕。雕以蟠离文。大成殿前廊3间,西阔5间,进深4间,灰布板筒琉璃瓦方心单檐歇山顶,建筑宏伟。殿两侧东西庑各13间,向北有过角门,殿后用花墙相隔。与北面明伦堂组成第三院落。明伦堂创建于明洪武四年。本三代庠序学校以明人伦,后世学宫悉宗此义。堂两边有东西“碑林”、“掌酒司”、“典库司”。通过明伦堂,往北的高台上为“尊经阁”,组成了第四院落。尊经阁是藏经书的地方,台高3.5米,周围花墙,为重檐歇山顶。东西两侧建有厢房。
    解放后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省文化局曾拨款整修,使这组几将倾圯的古建群,获得了新生,1977年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人们参观游览的胜地。
普照寺    Pǔzhào Sì
    位于城区东北10公里处的昝村乡吴村寨,始建于元代。有大殿面阔3间,进深2间。为灰布板筒瓦单檐歇山顶,平面而积1,000平方米,结构精巧。雄伟壮观。门外东西有两幢壁楼,为全市保存较完整的元代建筑之一。大殿有彩塑泥象五尊;中为贴金释迦牟尼塑像,高约4米,造形大雅,雕饰细腻;两边为文殊、善贤、阿难、加味彩塑像。建于十余米高的吴村古寨高台上,殿门向南,居高临下。寺前有文水自西向东流经南面至昝村注入黄河。周围皆平畴沃野,东边约五公里至黄河岸边。有古开化寺遗址,树木葱茏,风景如画。寺取佛语“佛光普照”之意命名。1957年3月31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 门  Yǔ Mén
    禹门,又名龙门,在城区以北30公里处,黄河到此处,出峡谷由北向南,直泻而下,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传谓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据《三才图会》记载:夏禹定为龙门,亦日禹门渡。河流至此,宽约百步,两山对峙,河冲其中,夹岸断壁,状近斧凿。传说系为夏禹所开,河中有禹门陵,浮出水面,状似河滩,洪水冲击不能淹。流传系禹凿龙门石,石块堆积河中,年久凝成。
    河东西两岸均有龙门山,明万历年间(1587年至1620年)建有东西禹庙(东禹庙在山西境内)建筑雄伟,依山而立,亭台楼阁,险拔竣秀,雕梁画栋。绚丽非常。惜于抗日战争时毁于日寇炮火。
    龙门山又名葑山,形如笔架,亦称笔架山,山上多紫荆,也叫紫荆山。黄河西岸,山高892.6米,东岸山高891米。
    龙门为韩城八景之一。所谓“禹门春浪”即指此。该地自古为山陕交通要隘,地势十分险要。相传唐李渊(公元618年至907年)从禹门渡黄河取关中。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由此东渡。由于群山对峙,黄河奔流其间,波涛凶涌,出龙门山一泻千里,故诗有“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之佳句。
    秦王苻健,唐武则天均曾到此,并对龙门之雄伟,有过高度的赞扬。
    禹门每年十二月初,“大雪”时黄河冰封,次年三月初惊蛰时冰开。黄河封冰一般在“大雪”前三天或后四天,俗称前三后四。初时人不敢行,俟有狐迹,人畜即可渡过。有时,冰桥中有裂一、二尺者,愈裂愈厚,名日桥眼。
    西禹庙西侧有骆驼项(因似骆驼脖项而得名)筑有长堤,堤坝长83.5米;宽4米,1966年夏收时炸开,上有公路引桥。
    解放战争时期,在我第一野战军后勤部的支援下,韩城县人民政府,1949年9月间,在黄河禹门渡架成铁索桥,长100多米,连接山陕,供我西进大军使用,西韩铁路建成后,于1972年5月初在禹门渡建成铁路桥、公路桥各跨度为144米,大大便利了山陕交通。
    禹门口,黄河最大流量每秒为21,800立方米,最小流量每秒为70立方米,一般流量为200至700立方米。最大流速每秒为10米,一般流速,每秒为1米。洪水时最大水深为11米,平时最大水深3至7米。
    据黄河龙门站实测,多年平均含沙最每立方水为37.5公斤。最大含沙量每立方水为933公斤。含沙量大于166公斤的天数,每年不超过7天。大于133公斤的天数,每年不超过11天。
魏长城    Wèi Chángchéng
    位于城区正南10公里处,战国时为魏国的疆域城。建于梁惠王十九年(史记·魏世家),距今约2,200年。东起龙亭镇的城北村,西至城后村。全长20余公里,高约5米,厚约8米,系铁杵土夯。1952年8月31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清殿  Sángīng Diàn
    三清殿又名紫云庵,位于城区西北象山脚下,是一组元代建筑群,内有三清殿(殿前有月台),犹龙殿、戏台、配殿、三圣殿、四圣殿、耳室共7座,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保存比较完整。1957年8月11日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象山中学借用。
    三清殿系道教庙宇,道教认为天上有至清、上清、太清三种仙境,合称为三清。
九郎庙  jiǔLáng Miào
    位于金城大街北端东侧,座北面南,系元代建筑群。内有大殿、寝宫、献殿3座,并有石碑一块,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1951年3月31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夏阳乡供销社占用。
    相传,晋程婴、公孙杵臼

救赵武时,将赵武藏于山中,山日救郎山,庙为纪念赵文子所建,日救郎庙,后谐音为九郎庙。
北营庙  Béiyíng Miào
    位于城区金城大街西侧,座北面南,为元代建筑,内有寝宫、享殿和清代建筑戏楼,建筑面积为1,300平方米,现保存比较完整。1977年3月31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劳保商店占用。
    据县志记载:元代,因城设四门,分东西南北中五营守卫,此庙原系关帝庙,因北营守卫故名。
天园寺  Tiānyuán Sì
    位于城区东北大池埝乡西原村,距城区14公里,系元代建筑,为纪念道家老聘所建,占地2.25亩,有献殿和侧殿各1座,建筑面积800平方米,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  Guāndì Miào
    位于城区东北3公里处,苏东乡孝义村,系元代建筑,为纪念关云长所建,有寝殿、献殿等,建筑面积300平方米,1957年5月30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化寺  Kāihuà Sì
    位于昝村乡政府驻地正东2公里处,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所建,相传弥勒佛降生于此,建寺纪念。占地20余亩。寺分东西两院,有座殿4座,佛殿两座,和尚曾多至500余人,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因相传盘河冲下来的石头至此流入黄河化为沙砾(实际是被黄河泥沙淹没),宋太宗遂将此寺命名为开化寺。今已废。
法王庙  Fǎwáng Miào
    位于城区北十公里处的西庄镇,该庙为纪念著名法师房寅所建,建于宋真宗乾兴之末(1023年)占地约6亩,是一座砖木结构古建筑,建有前殿、献殿、寝宫、厢房共七座,29间,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前殿为解放后重修。该庙飞檐凌空,斗拱交错,雕刻精致。殿顶有富丽堂皇的澡井,屋脊部分以彩色琉璃制品装饰,龙响、仙人、走兽交异多姿,形象生动,充分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石佛洞  Shífó Dòng
    位于林源乡政府东南5公里处,东龙凤山南侧石崖上,洞深5米,宽3米,7尊主佛位居正中,18尊罗汉并列两侧,400尊小佛刻于两壁。
    该洞石佛系唐武德元年(公元615年)刻制,由于一度失于保护,主佛与罗汉佛象已全部被毁,现存残身,两壁仅保存部分浮雕小佛较完整。
香山寺  Xiāngshān Sì
    位于薛峰乡政府驻地西南7公里处之巍山顶上,该寺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原有上殿一座门前有石柱、石人等,解放前每逢古会,善男信女,多来朝拜,寺内香烟迷漫,热闹非常。现已全部拆除。据县志载:古寺下原有村日白田,相传白居易先祖曾居于此。
龙泉寺  Lóngquén Sì
    位于城区南2公里处城古村,建于唐代,因泉水出自寺内龙王神座之下,故名“龙泉寺”,县志载:龙泉在澽水之阴,冬夏澄碧,伏流汇庙前方池,故名“龙泉寺”。“龙泉秋稼”系韩城八景之一。
    寺内原有座殿、献殿、侧殿等,现仅存侧殿三座,为市林业站占用。
高神殿  Gāoshén Diàn
    位于城区南4公里处夏阳乡苏村南端土崖上,系元、明两代建筑。占地10亩,有老君殿、玉皇殿、娘娘庙、七星殿、东岳殿等十多座殿宇,并有戏楼、乐楼各两座,雕梁画栋,红墙绿瓦,十分壮丽。尤以神殿门窗雕刻工艺更为精巧,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古会,四方云集,物资交流,有时又演唱大戏,热热非常。现该殿庙宇大部被拆除,仅余3座大殿,解放后曾在此设立学校,现中共韩城市委党校住此。
吕祖庙  Lǔzǔ Miào
    位于城区东1公里处之东雷北村,因供奉吕洞宾而得名。创建于清末,分上、下两院,有大殿1座,楼两幢,房屋8座,总面积2,400平方米,布局紧凑,结构严密,现为夏阳乡八四厂占用。
药王庙  Yàowáng Miào
    位于芝阳乡东赵庄村北,清末光绪年间建造,为纪念药王孙思邈而建立,庙址占地2亩,建有3间正殿,庙后有一砖洞,庙前有一戏楼。建筑面积90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
玉皇庙  Yùhuáng Miào
    位于芝阳乡上官庄村,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占地8亩,有正殿、献殿、厢房、戏台等建筑,总建筑面积260平方米,现为芝阳乡乡办企业占用。
娘娘庙  Nángniang Miào
    位于芝阳乡贺龙村,创建年代不详,明朝万历三年重修,原有正殿、献殿、戏楼各1座,现仅存献殿为学校占用。
二龙庙  ErLóng Miào
    位于薛峰乡政府驻地西北张家沟山峁上,建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因位于西沟之上的土丘上,形似二龙戏珠,故日“二龙庙”,内有正殿,戏楼各3间,道房8间;现为该村学校占用。
清凉寺  QingLiáng Sì
    位于板桥乡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处,创建时间不详,重修于清乾隆年间,原有正殿、前后院,共8座房,计42间。因寺建山巅,山风吹来,清新凉爽,故名“清凉寺”。文化大革命中原有建筑物大部被拆除,现仅存正殿一座,清峰小学占用。
菩萨庙  Púsà_Miào
    位于巍东乡南西庄村,系元代建筑,占地1亩,原有献殿、戏台,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现仅存座殿1座,该村村民六组占用。
复兴寺  fùnxīng Sì
    位于巍东乡政府驻地西北柏山底村,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寺内原建有正殿、戏台、厢房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全部拆毁,现为废墟。
文星五台  Wénxīng Wǔtbái
    位于城区东南城古村东原上,距城区约2公里。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计有八楞十三砖层塔一座(塔高35米,底周长23米,上塑魁星,系清雍正三年建立),塔北建有文昌庙、北筑五星(金、木、水、火、土)台,盖取“五星联珠”之意。文昌庙,清同治元年
(1862年)被烧毁,1970年,兴修水利时,又将五个土台削平,仅存砖塔矗立原上,1986年由于塔基流水,倾斜倒塌。现为废墟。
毓秀桥  YùxiùQiáo
    位于金城南澽水河上,又名南桥(因位于旧城之南)。桥北原有木牌坊一座,额书“毓秀桥”。桥为石拱石墩(桥墩11座,桥孔10眼),桥长180米,宽4.5米,拱顶高9米。
    据县志记载,清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1702——1706年)由邑人刘荫枢(曾任云贵巡抚捐资修建,后因山洪暴发,两眼桥孔被水冲垮。遂于乾隆十六年重修,竣工后,命名“集胜桥”,后人因“桥当澽流所聚,风气钟美、草木秀发,实与邑人精神意志相感通,爱其名曰“毓秀桥”,立牌额书其名。清宣统年间再次修复,即现存桥貌。
    桥北紧临金城南关,为市南交通要道,整日行人接踵,车马络绎不绝。解放后,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原桥已不能适应交通运输的需要。1972年又于桥西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公路桥,而毓秀桥仍妥为保存。
    伫立桥上纵目远眺,西有狮、象二山俊拔壮丽,北有城区屋宇,楼台林立,鳞次栉比,南是澽川林木蓊郁,田园青蔚,风景如画。近将桥南书有“示我周行”四字的牌楼(为刘荫枢亲笔书)整修一新,更为壮观,工余之暇,凭桥远眺,不禁心旷神怡。
秀桥  Zhīxiù Qiáo
    位于城区南10公里处,旧芝川镇南,芝水河上,始建于1920年。1934年,杨虎城将军来韩倡议重修,是一座石砌五孔弓形桥,全长90米,宽5米,最大孔高6米,最小孔5米。桥两边建有石栏杆。原是韩城通往西安的通衙,现为旅游司马迁祠的必经之桥。
王封桥  Wángfēng Qiáo
    位于城区北王峰乡王峰村凿开河上,系五孔石砌弓形桥,长40米,宽4米,高9.3米,相传辽国萧银宗后萧太后葬于此地(待考查),在墓冢附近建石桥,取名“王封桥”,清乾隆年间重修,同治年间桥尾、桥栏杆被烘水冲毁,民国六年再次重修,此桥过去是通往陕北的干道,现为韩雷公路必经之地。

  
  • 嫁人就嫁灰太狼
  • 发表于:2011/1/3 15:44:43
  • 来自:陕西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韩城名胜就是多,应该好好保护,为成为旅游城市做好铺垫。
(0)
(0)
  
  • 止半点醉
  • 发表于:2011/9/12 18:19:49
  • 来自:广西桂林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