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华史圣,风追司马的传世之情!

  • 你说没对象你媳妇造么
楼主回复
  • 阅读:1079
  • 回复:0
  • 发表于:2021/6/24 8:23:44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韩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吾城 | 有故事的韩城  有味道的旅程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highland of Hanyi Slope, 10 km in the south of Hancheng, Sima Qian's Tomb was founded in the fourth year of Yongjia’s reign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AD 310) and is the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unit. There is a Sima path in the way to Sima Qian's Tomb, which is said to be foun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t was originally a soil slope, but was built in stone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Sima Qian's sculpture in the ancestral hall looks dignified, facing north. It is said that he is overlooking Li Ling, who was in far north, and his friend Su Wu, hoping that they would come back to explain the truth to Emperor Wu of Han.




  如果要说秦汉时期给中国人留下的精神财富,那么汉武帝和司马迁当名列前茅。汉武帝给中国人留下了大国思维,“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掷地有声。北逐匈奴,南收南越,号令西域,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大国版图。司马迁给中国人留下了大义情怀,挺起了中国人的精神脊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皇皇巨著,司马公的人文风骨万世流芳。




Sima Qian wrote the first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by chronology, which describes the history of more than 3,000 years. In 99 BC, during the battle between Han Dynasty and Xiongnu, an ancient nationality in China, Li Ling, the famous general Li Guang's grandson, led five thousand picked troops to penetrate deeply into the heart of Xiongnu, and killed tens of thousands of Xiongnu's cavalry, but finally surrendered due to foods and aid shortage. Emperor Wu of Han was very angry and wanted to punish him, but the majority of officers dared not to intercede for him. Sima Qian is the only person to intercede for him, however, he angered Emperor Wu of Han. And Sima Qian was subjected to humiliation and sentenced to castration after driven into prison for one year.


一代史圣,挺起中华脊梁


  杨锦麟先生曾说,陕西两个地方必去,一个是黄帝陵,那是文化人的根;另外一个则是韩城司马迁的祠墓,那是读书人的本。“君子万年”这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现在铭刻在司马迁祠堂的门匾上,观者肃然起敬。史圣司马迁的祠墓位于韩城市南10公里的韩奕坡高岗之上,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上山要经过一段司马古道,相传这条古道始建于春秋年间,原为土坡,现在的古道是北宋时期石砌的。走在古道上,踏着春秋时期的土和北宋年间的条石,一步千年,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




  公元前99年,大汉王朝和匈奴之战,名将李广之孙李陵率五千精兵深入匈奴腹地,连破数万匈奴骑兵,在既无粮草又无救援的情况下,力尽而降。汉武帝盛怒之下欲治其罪,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敢替李陵直言。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试图和汉武帝讲道理,据理为李陵辩护,却惹恼汉武帝刘彻,在被打入大牢一年后身遭屈辱被处宫刑。



寝宫内的太史公雕塑神情凝重,面朝北方。据说是眺望身处漠北的李陵,以及他的好友苏武,盼望他们回来能为自己向汉武帝说明真相。


  登临太史祠山巅,祠院内古柏参天,建有太史祠献殿和寝宫。献殿内石碑林立,有历代文人凭吊吟咏诗作碑文。其中有一块是郭沫若的五言律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司马迁的墓位于寝宫之后的一高台上,墓冢石砖圆形,周围嵌以八卦及花卉雕图。寝宫内的太史公雕塑神情凝重,面朝北方。据说是眺望身处漠北的李陵,以及他的好友苏武,盼望他们回来能为自己向汉武帝说明真相。


  司马迁受刑后,在写给友人任安的信中说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这句话,被毛泽东主席引用到《为人民服务》一文中,也正是由于主席的引用,才使得司马迁祠墓在文化大革命的震荡冲击中能保留下来。司马迁或许没有意识到,在他所处的那个君王权威高于一切的年代,轻于鸿毛的是汉武帝眼中微不足道的生命,重于泰山的却是自己流传下来的千古瑰丽史书。


  站在司马迁祠墓的山头,极目远望,滚滚黄河奔流于前,芝川大桥飞架南北,田野道路尽收眼底,不远处芝水河静静流淌,在芝川口和澽水汇入黄河。“挥毫三千年,一日阅古今”之感油然而生。


  芝水河发源于梁山东麓,川道蜿蜒百里水秀山青。芝水古称陶渠水,相传汉武帝为求长生在梁山采集灵芝,后改名芝水。公元前113年,武帝巡游北国祭祀后土,楼船从长安顺渭水而下,至通关又溯流而上,进入黄河停泊在夏阳渡口,御榻扶荔行宫。扶荔行宫是为武帝巡幸河东来去方便,在夏阳渡毗邻特意建造的规模宏大的行宫。后来汉武帝解决了老祖宗刘邦的历史遗留问题,灭南越国把两广地区纳入汉帝国的直接管辖内,而从南越国得到的奇草异木,也被移植到扶荔宫供武帝游乐欣赏。





  夏阳扶荔宫和司马迁祠墓距离不远,只是过了两千多年,司马迁祠墓多次修建让后人瞻仰追风。太史公留下的名篇佳作也永恒不朽,像日月一样闪耀着盖世光芒,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传世瑰宝。而采灵芝于芝水之阳的汉武帝却没有长生,其用帝国百姓血汗构筑起的夏阳扶荔宫,也只残存夯土遗址于地面。两相比对,让人不胜感慨。


一座城市,追风华夏风骨



摄影:王斌


  每逢清明前夕,海内外诸多文化机构代表及文化名人齐聚韩城,在司马迁祭祀广场对这位世界文化名人进行拜谒和追思。一年一度的司马迁祭祀大典就在司马祠下庄重盛启。鼓号开场、敬献花篮贡品、诵读祭文、后裔跪拜,每一个环节都代表了对这位先贤无限的追思。传统仪轨的宏大,祭祀文化的特色,再加上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让这一幕汉风盛典的影响力已穿透了时空,跨越了世界。作为祭祀品牌活动之一,“祭祀史圣司马迁大典”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徐村司马迁祭祀”演变而来,徐村这个神秘的村落同样让人好奇不已。




  在司马迁祭祀大典的现场,有一群特殊身份的人,他们用跪祭的方式表达对司马迁的追思。对于他们而言,司马迁不仅仅是史圣,也是他们的祖先,这些人就来自徐村。





  走108国道往南,过了西少梁村,再往西走530乡道,就到了徐村。村里大多数人姓“同”和“冯”。村里世代流传着一个规矩,两姓人共祭一个祖先,共进一个祠堂,但是互不通婚。徐村人所说的共同的祖先指的就是史圣司马迁。徐村村子西北有一个司马墓地,村子中间还有司马迁祠,同养丁老人的院子就在司马迁祠的东边。同养丁是原来徐村祭祀司马迁活动小组的负责人。据他说,司马迁后人为避祸朝廷,将“司马”之姓拆成两字,再加上偏旁部首加以改造,形成了“同”“冯”二姓。徐村的“徐”和“续”字同音,意思就是余下的人。而“同”和“冯”又暗含“通风报信”之意。据同养丁老人说,现在司马迁祭祀活动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徐村的祭祀也已融入整个祭祀活动,他们村子里的祭祀是每逢五、十大年才举办一次。


  司马迁祭祀不仅仅关系到徐村,其实更是整个韩城地区传统的民间活动。据韩城的老人讲,他们小时候整个县城的人都要参加司马迁祭祀,那时候女孩子要戴着迎春花,男孩子要拿着柏树枝,据说可以去病祈福,保佑一年无病无灾。



司马书院


  司马迁后人是否就是徐村的“同”“冯”还存在一定争议,至少华池村的村民就存有不同观点。华池村紧邻着徐村,74岁的王胜宝老人现在看护着村子里的司马书院,他是村里小学的老师,一直对司马家族的历史很有研究。他讲述,司马迁的八世祖司马错在屯兵夏阳时在这里修建了司马书院,以方便随军将士子嗣的教育。至于司马迁后人真正改姓,则是东晋亡后的事情了。据说刘宋灭掉东晋后,自视为汉朝正统,为报晋室王朝夺汉室天下之恨,固而全国灭晋室司马。司马迁后人怕受牵连,故去司留马,改姓为马。司马书院现存于华池村中,现在建筑是清乾隆年间修建。在书院的正房中,有一清代的墓碑,上写“皇清马门老姑之墓”。据王胜宝老人讲,这是司马迁女儿司马英之墓,司马迁后人改姓后,清朝的后人为其重建墓地时刻的。




  有司马迁历史遗存的,在韩城不仅是徐村和华池村,同样在周边的高门村也有司马迁的祖坟。凡此种种,司马迁后人之谜仍扑朔迷离,等待专家去考证。韩城文化研究专家郭德源认为,“史料上只记载司马迁有女儿,且韩城历代县志都没有记录关于司马迁后人之事。在明清时曾有韩城县令追考过司马迁后人去向,但都无最后定论,可见司马迁后人之谜仍需进一步考证。”


一种精神,传承中国力量


  对于徐村的人来说,司马迁是他们的祖先,但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司马迁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史圣不仅成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精神典范,一种矢志不渝的人生态度,一种浩然正气的文化风骨,一种心怀天下的气度格局,还有那长存于世不泯于时代变迁的力量传承。


  大禹治水于龙门,让黄河在这里开始放眼天下;司马迁矢志不渝的风骨,则让这里人杰地灵。早在司马迁之前的400年,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就已经成为中国人重情讲义的典型事例。韩城在春秋时地属晋国,当年晋国的程婴,公孙杵臼为了保全遭陷害的功臣之后赵武,在险象环生的环境下舍生取义,最终成全了赵氏孤儿除奸报仇,而赵武也感其忠义,在死后与程婴、公孙杵臼埋葬在一起。“三义墓”就在韩城的堡安村,这里和徐村、华池村距离不远,呈犄角之势。三义中的程婴本身就是韩城人,而赵氏孤儿赵武的后人也为了守护这片墓地,留在了韩城居住。



“电视剧里和珅和纪晓岚争斗的剧情 都是文艺创作,和珅和纪晓岚年龄相差很 大,作为政敌的可能性很小,历史上真正 和和珅作对的则是韩城人王杰。


  舍身取义是忠烈之义,心怀天下则是大义。这块土地上的人杰,在各自的年代以各自的行动诠释着对“义”字的深刻理解。史上第一大贪官和珅是在清嘉庆帝期间落马的,虽然朝野纷纷响应要求严惩,但却都畏于和珅的权势无人敢做主审官。时任礼部尚书、两袖清风又刚正不阿的王杰,主动请命审理,并最终依律定了和珅的罪,还天下以公道。这个王杰,就是韩城出来的状元。对韩城历史深有了解的贾雪芹说,“电视剧里和珅和纪晓岚争斗的剧情都是文艺创作,和珅和纪晓岚年龄相差很大,作为政敌的可能性很小,历史上真正与和珅作对的是韩城人王杰。和珅是满人最高的官,而王杰则是汉人最高的官,旗鼓相当,由王杰来主审和珅是顺理成章的。


  ”韩城对史圣的尊崇和精神的传承还体现在这里自古文风繁盛,民重耕读,因而人才辈出。除了状元王杰,先后有北魏吏部尚书薛端、北宋宰相张昇、元代的郝鼎臣、明代南京户部尚书张士佩、宰相薛国观、清代贵州巡抚刘荫权等。一代史圣、一朝状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父子御史、父子知州、祖孙巡抚、兄弟侍郎、南北尚书、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等传为佳话,仅明清两代科举中试者就有1400余人。韩城名人辈出,除了受史圣遗风的影响,还源于这里自古办学之风兴盛。战国初,孔子高徒子夏就来韩城设教,现在的韩城,还有六大书院保存着,包括著名的龙门书院。韩城的文庙就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学宫,明洪武四年在原基础上扩充完善修建后,至今已经有600多年,仍格局未变,保存完好。




一代史圣(司马迁),朝状元(清代状元王杰),三朝宰 相(宋代张昪、明代薛国观(内阁首辅)、清代王杰),四代世家(薛氏家族;薛端、 薛胄、薛裕、薛浚),五子登科“一母三 进士一举一贡生”(解经邦、解经雅、解 经传、解经达、解经铉),父子御史(卫桢固、卫执蒲),父子知州(薛同术、薛 之屏),祖孙巡抚(明代刘永祚、清代刘 荫枢),兄第侍郎(解经傅、解经邦),南北尚书(张士佩,张廷枢)




  如今,黄河之滨的韩城,这座以司马迁故里闻名于世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站在了承前启后的历史新起点上。


  如果你没来过黄河,那你或许不理解中国。


  如果你没来过韩城,那你或许就不懂中国人。


来源:陕西韩城旅游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