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原生态的韩城民俗韩城人的端午节

原生态的韩城民俗韩城人的端午节

关键词:韩城人的端午节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韩城历史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anche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05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原生态的韩城民俗之四

韩城人的端午节
郭德源

每年的端阳节,韩城人称“端午节”,其过法,与别处不同。
这一天,不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家家都要在大门及各居室的门簪上置艾数枝。艾叶能挥发出芳香气味,可驱蚊蝇,防瘟疫。因为此时节令已近夏至,气温升高,病菌活跃,瘟病容易流行,所以这里的先民就借端午节,搞一次防疫活动,而不是像南方人传说的那样,驾船去寻觅屈原的尸体。
既然是群众性的防疫活动,其措施就不仅仅是门上插艾。这天早晨,家家还要吃粽糕。因为枣和糯米都味甘温中,有明显的内补功能,吃粽糕,可健壮体魄,增强免疫力。
韩城历史悠久,自西周之初便始有建置。且有山有川有原,是一处富庶之地,所以《诗经·韩奕》不仅咏其“奕奕梁山,惟禹甸之”,“溥彼韩城,燕师所完”,而且描述“孔乐韩土,川泽讦讦。”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川泽种稻,台原植枣,理所当然,由此可以说明,韩城人吃粽糕,是古已有之的事了。
几千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稻在韩城的种植渐于萎缩,但这里的先民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育出了优质糯谷(俗称“酒谷”,古时黄酒即以此谷米酿成)及糯糜子。红色的糯糜子俗称“疙蚤糜子”(“疙蚤”是当地方言对跳蚤的称谓。跳蚤系红色,故将红色糯糜子称“疙蚤糜子”);黑色的糯糜子称
“蚂蚂蛋糜子”(“蚂蚂”系当地方言对蚂蚁的称谓。黑色糯糜子就像一群黑色的小蚂蚁,故将其称“蚂蚂蛋糜子”)。这些糯谷、糯糜子的品质非常优良,不但粘性大,而且做出的粽糕香味独特,是上好的杂粮食品。
吃完粽糕,成年男女还要饮雄黄酒。酒可杀菌,雄黄是一种矿物质药物,亦具消毒功能。儿童不让饮酒,但要在其鼻孔、耳孔涂抹少许,以防毒虫和病菌侵入。
除了吃粽糕喝雄黄酒,端午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佩戴香包。香包以五色绸缎缝制,大小如红枣,香包中放有挥发气味的香草,样式则随人而异,老年人佩戴的形式多如银子罐,泛称“香包”,青年男女佩戴的形似红心,俗称“鸡心”,因“鸡”、“记”谐音,故寓意青年人读书要有记性,做事要用心专心。一件小小的工艺品,也深含善意的警示和美好的企盼。小孩佩戴的多为小动物,如神气的喜鹊,憨态可掬的小猪等。
古时医药不发达,儿童易夭折,因而人们对儿童的防疫措施就更加周全。比如,端午节这天,每个儿童都要系一个绣着蛤蟆、蜈蚣、蝎子、蜘蛛、蛇等五种有毒动物图案的红色裹肚,俗称“五毒裹肚”。让儿童系五毒裹肚,从形式上讲,是以毒攻毒,驱邪免灾,但从保健学的角度讲,儿童系上裹肚,神阙等穴既可免受风寒侵袭,又可保护肚脐不为毒虫叮咬。前多年风靡一时的“神功元气袋”,也不过就是裹肚的别称而已。
在佩戴香包、裹肚的同时,不满十二岁的小孩还要在手腕、脚腕绑上五色线,称“长命索”。婴儿的手腕、脚腕要系五色绸缎缝制的“馄饨”。“馄饨”实际上是个布圈,大小如玉米粒,固定在五色线上,每六个为一只,左右手各系一只,寓意一年十二个月都安然无恙。端午节过后,某天闻听打雷,立即将儿童手脚上的五色线及“馄饨”剪下来,挂在石榴树上即算了事。为什么要挂在石榴树上?因为石榴谐音“石留”,石头坚硬,可长期保留,将儿童的佩戴物置于石榴树上,是将孩子的灵魂交给石榴,盼其在石榴的护佑下,健壮成长,长命百岁。
上述各种佩饰,从民俗学的角度去解释,是古代“咒术”中“物符”的表现形式。按照韩城乡民的观念,儿童在十二岁前魂还不全,易遭妖魔鬼怪的伤害,佩戴这些“物符”,便可避邪。到了十二岁,儿童的魂就全了,这年的孩子生日,就给孩子“卸抻”松绑。“卸抻”之后,就意味着儿童期已过,正式进入成年期,以后再过端午节,除了像大人一样佩戴香包,其他的饰物就免戴了。
既然过端午节的主要目的是驱疫避邪,那在乡民看来,端午这天五毒动物身上的毒应该是最毒的了。因此许多人在端午节这天就去田野里找大蛤蟆,捉回后从其口往内塞一锭墨(古时写字用墨,但没有现在这种墨汁,而是用松烟等物制成规格不一的长方体墨锭,使用时在砚台中倒入清水,用墨锭轻研成汁),用线将蛤蟆嘴缝合,挂在房檐下晾干,人们称其为“蛤蟆墨”。谁要是身上长了疖、疔之类的毒疮,在患处吐点唾液,用蛤蟆墨在疖疔周围研磨,数次即可痊愈。也许蛤蟆有灵性,知道端午节这天有人要捉它,所以大多数隐藏于地畔的坑凹之中,极难找到,故乡村有“蛤蟆躲端午”之说。
由此看来,韩城的端午节,实际上是创自远古、传承至今的“防疫节”,是韩城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份特色独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城的端午节,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娘家主要成员及主要亲戚要给嫁出不久的女儿送粽子和“串串子”(古时结婚日期一般都选在秋收之后,这时农事渐闲,有充裕时时间科理婚事)。送粽子,有寓意,因为“粽子”谐音“增子”,希望女儿早早生子。送“串串子”,寓意更为明显。因为“串串子”是先用竹蔑编个六角形的器物,然后在这个器物上挂十二条各长一尺二寸的五色线(农历有闰月之年为十三条,长为一尺三寸),每条五彩线上缀以各色绸缎饰物者干。特别有意思的是在个六角形器物中心,还要挂一个小布娃娃,这实际上是整个“串串子”的核心内容。“串串子”送到女儿家后,女儿的婆婆将“串串子”上的五色线及饰物分送给左邻右舍,以示喜庆,而这个小布娃娃却必须挂在儿媳的居室。这时,已将早生贵子的希冀变成了赤裸裸的“图腾”,古人的生育崇拜在端午节已体现至极。
韩城的端午节,风情别具的端午节。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3 0913 6241 传真:0913-5224986 邮箱:133680456#qq.com
地址:韩城市新兴产业示范基地2号楼815 邮编:715400
Copyright © 2004-2024 韩城之窗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